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发布日期:2013-07-04 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和消费者饮酒习惯逐渐改变,我国酿酒工业呈现了快速发展趋势,特别是葡萄酒消费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中增长较快且较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葡萄酒行业发展快速,呈现出经济效益与产品产量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2010年,我国葡萄酒年产量达到108.9万千升,工业总产值309.5亿元。

  (一)现阶段我国葡萄酒行业的主要成就

  1.行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2010年,我国葡萄酒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8家。葡萄酒产量达到108.9万千升、销售收入325亿元、利税6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0.7%、217.6%、159.8%,年均分别增长25.8%、33.5%和27.0%。葡萄酒工业企业前30强产量占葡萄酒总产量的43.4%。

  2.特色产区初步形成,西部地区快速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环渤海湾、西北、东北、云南、黄河故道等多个葡萄酒特色产区。各产区由于土壤、气候、地貌等不同特点,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酿酒葡萄品种、种植方式和葡萄酒产品。

  “十一五”期间,葡萄酒产业整体上仍保持东部产区为主,西部产区为辅的产业格局,东部产区葡萄酒产量仍占较大比重,西部产区葡萄酒产业处于成长阶段,但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10年,山东省以37.5万千升的产量居全国首位;西部产区中,甘肃、宁夏、新疆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比重分别从2005年的0.99%、0.99%、1.38%提升到2010年的1.54%、2.01%、3.07%,三省区的产量已占到全国葡萄酒产量的6.6%,比2005年增加3.2个百分点。

  3.原料保障能力提高,质量标准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酿酒葡萄种植是葡萄酒生产加工第一车间的理念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同,2010年,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长城、张裕等为代表的行业骨干企业对原料保障更加重视,普遍加强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推动了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和酿酒葡萄品种的良种化。

  修订发布了《葡萄酒》(GB15037-2006)国家标准,对葡萄酒专业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包装、运输、贮藏等进行了规范,并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新标准的发布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产品质量的提高。

  4.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品牌建设成果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其中,白葡萄酒比例逐年增加,甜型、半甜型和起泡葡萄酒所占比例有所降低,同时,特种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开始出现,市场呈现多样化格局。

  葡萄酒生产企业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十一五”期间,白洋河、五女山、莫高、蓬珠、云南红、御马、华东、新天、长白山、华夏五千年等葡萄酒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5.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十一五”期间,葡萄酒行业依托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了葡萄酒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基本达到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水平,同时,在酿酒葡萄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方面进步明显,推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品品质提高。

  企业普遍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在酿酒葡萄皮渣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等方面进步明显,部分企业利用酿酒葡萄皮渣提取酒精、单宁等副产品,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二)现阶段我国葡萄酒行业存在的问题

  1.产区发展缺乏统一科学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迅速,但部分地区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酿酒葡萄品种缺乏特点和优势,葡萄酒产品仍以干红葡萄酒为主,干白葡萄酒产量比重偏低,其他类型葡萄酒更是缺乏。对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不足,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大部分地区缺乏对本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深入分析、统一指导和科学规划,对产业发展规模、速度与自身规律的关系以及本地区合理产品结构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2.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明显滞后

  酿酒葡萄种植是葡萄酒生产的第一车间,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我国葡萄酒产量快速增长,但原料品质及保障能力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拥有稳定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的企业较少,企业可控原料比例较低,酿酒葡萄仍以赤霞珠等品种为主,其它品种相对缺乏,导致产品比较单一,亟需在“十二五”期间加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并对酿酒葡萄苗木培育、栽培模式、农药使用、产量控制等方面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从源头保障葡萄酒产品质量安全。

  3.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在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装备方面的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葡萄酒生产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仍然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酒酿造微生物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缓慢;对优良酿酒葡萄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葡萄酒品质控制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部分大型葡萄酒生产加工关键装备仍需进口。同时,部分地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增长,加工产能持续扩大,但种植、酿造、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4.葡萄酒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时间较短,行业自律意识比较薄弱,标准制修订等工作也相对滞后,葡萄酒产品分级制度尚未完全推广,造成个别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缺乏规范。部分酒庄酒、冰酒等名不符实,消费市场存在质量良莠不齐和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个别企业甚至存在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5.葡萄酒文化发展较为迟缓

  虽然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但葡萄酒文化建设相对迟缓,且普及程度较低,葡萄酒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盲目模仿和跟风消费的现象,科学消费观念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